联系我们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3-06-30
来源:《钱庄学徒起家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
在晚清经济中,北方的金融机构叫“票号”;南方的金融机构则称为“钱庄”。彼时挑战北方票号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使钱庄兴盛之第一人,是被公认为有“红顶商人”之称的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本名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以字行,安徽徽州绩溪人,曾官居二品,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有“江南药王”之美誉。连鲁迅先生也称其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商人”。
胡雪岩生于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家境贫寒,童年以帮人放牛为生。12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生活窘迫的他不得不孤身一人向南闯荡,先后在杭州的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后到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因聪慧机敏、勤劳踏实三年满师后换得“伙计”身份,常常单独外出催款收账,从未有纰漏,遂被升为“跑街”(相当于今日商业银行之客户经理),主要负责放款和兜揽存款等业务,需与各色客户打交道。19岁那年,他“跳槽”到杭州阜康钱庄当学徒。由于掌柜没有子女,便将脑子灵活、办事有序的胡雪岩视为己出,弥留之际将钱庄托付给他。于是,这估价5000两白银的钱庄便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本来若按此下去,守着家业,娶妻生子,他的一生也许安稳富足亦无大起大落,但命运偏偏使他认识了王有龄。不少演义和故事都讲到胡雪岩当时替老板收回一笔根本不可能收回的坏账,转手赠给了偶遇落魄的王有龄而自己却丢了饭碗。且不论此事真假,但后来随着王有龄发迹先后任湖州、杭州知府,胡雪岩则转身一跃、乘势而上,代理起政府“业务”,办起官方性质的丝绸行,用政府的钱扶助当地农民养蚕,再就地收购生丝,运往沪、杭,脱手变现后再解交浙江省“藩库”,中间无须支付任何利息,获利丰厚却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王有龄一路高升至浙江巡抚,短短几年,胡雪岩从丝绸、药店、店铺、钱庄,到军队粮械、政府漕运,生意四面开花。时值太平天国起义、八国联军侵华的乱世之秋,胡雪岩掌控下的商业竟然占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产,加冕“中国首富”。
值得一提的是,在胡雪岩一生的经商过程中,他把义利观放在首位,坚持义利相统一,先义后利。胡雪岩的这种义利观在他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上最能体现。1861年,杭州城被太平军围困数月之久,城中已经弹尽粮绝,作为浙江巡抚的王有龄让胡雪岩去上海运粮以解杭城之围。胡雪岩冒险出包围抵达上海,用最快的速度购得粮食。但是在他返回杭州前,杭州城实际上已经再难得到援助。胡雪岩极力让城外援军打通至城内的粮道,不惜自己出钱以激励将士。
王有龄身亡后,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胡雪岩又转而依靠左宗棠势力为其筹饷运粮。但是胡雪岩与左宗棠一开始接触并不那么顺利。不过,等到双方见面后,通过一番交谈,误会全部解除,并且左宗棠对胡雪岩的先义后利的表现很是赞赏。左宗棠刚克服杭州,后勤军需之事急需人来操办,而胡雪岩是最合适的人选。
胡雪岩在左宗棠平定内乱的过程中贡献很大,左宗棠也积极为胡雪岩谋利益。他在其奏稿中曾言:“其好义之诚,用情之挚如此!察看绅商独立呈捐,无如其多者。合无仰恳天恩,俯准将布政使衔江西候补道胡光墉破格优奖,赏穿黄马褂,以示优异之处,伏候圣裁。”在清代,商人能穿黄马褂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能得到此种荣誉。胡雪岩能够得到这种荣誉,一方面是由于左宗棠的极力举荐,另一方面胡雪岩确实在收复新疆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做出过很大的奉献。
胡雪岩跟随左宗棠,虽然是从自己经商的角度出发,依靠左宗棠的势力为自己的商业谋利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胡雪岩越来越欣赏左宗棠的为人和看到他对国家安定统一的重要性。因此胡雪岩的付出不再只是简单的以自己的商业利益为中心,更多的是把朋友之义和国家之义放在首位。
除此之外,胡雪岩也广兴善举,光绪二年到光绪五年(1876-1879),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这次灾荒持续了四年之久,且覆盖面积非常广泛。全国受灾各地饿死人口达1000万人以上,另有2000多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史称“丁戊奇荒”。为此,各地商人绅士纷纷捐款捐粮,救济灾民。《清史稿》中记载:“光绪二年(1876年),淮、徐灾,(李金镛)与浙人胡光墉十余万金往赈,为义赈之始。”义赈,顾名思义就是商人出于道义而帮助朝廷赈灾,当然,胡雪岩一生中所办的善举还有很多,涉及面非常广泛。无论是救济灾民还是社会公益,胡雪岩都有所涉及,这是胡雪岩能够成为晚清著名善士的原因所在。
(节选自:《钱庄学徒起家的红顶商人》俞栋.胡雪岩
《儒商文化视野下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孙启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