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3-08-31
来源:岭南金融博物馆
一、规划背景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形势需要新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创新性举措扎实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舆论不断巩固壮大,网络空间日益清朗,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进一步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华文明新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新增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重要因素,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必须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形成新优势,文化是重要软实力,必须增强战略定力、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二、发展规划
(一)基本概况
岭南金融博物馆隶属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为华南地区首家综合性金融行业博物馆。是岭南金融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岭南金融博物馆作为省市区共建的重点金融文化建设项目,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60个重点项目之一。馆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庐江书院(何家祠)旧址内,毗邻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洲遗址”。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间(1808年),为典型的岭南风格古建筑,于1993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2300平方米,实际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馆内陈列展览以“先行、担当、创新”为主题,共有七大展厅,分别为:货币、银行、传统金融、证券、保险、对外金融、广州金融。馆内藏品依托于“岭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区域)作为最大地理空间,时间范围最早追溯至秦汉时期南越王先祖政权建制之时。以历史时间顺序,宏观展现与岭南金融有关的重要史实、事件、人物及相关文物等内容。
馆内现有藏品1.4万余件(套)。其中,南汉国时期的官字款铅锭、大明通行宝钞、粤海关十两银锭、“难”字款侨批、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奖状等为馆藏精品,极具金融历史研究价值。
2019年岭南金融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为广东省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基地、岭南金融文化产教融合基地、广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州市党建示范(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广州市港澳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
(二)发展计划
优化征集藏品体系及管理。岭南金融博物馆自筹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金融机构、文博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鼎力支持。在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广州市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开展藏品征集工作。截至到2023年8月,通过购买、捐赠等渠道公开征集到藏品约1.4万余件(套)。接下来,我馆将严格遵照有关法律法规继续开展藏品征集工作,为公众展示更多具有历史、人文等研究价值的金融藏品,使大众对岭南金融发展史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准确鉴别藏品的历史和科研价值,加强对藏品的保护管理,确保藏品的安全,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馆内藏品管理制度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以及结合我馆自身的性质和任务,征集相关性质藏品。通过各合法渠道征集的藏品,必须具有历史或艺术或科研的价值。并按相关规定划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藏品为馆内重点保护、保管对象。对库房管理做到科学管理、科学保护。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树立专业化藏品征集理念,除国内金融史外,还将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藏品,以及旧城改造、城乡建设等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藏品征集工作。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能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显著增加,需要发挥好文物工作独特优势,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文物事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文物保护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和专业力量依然薄弱,实证中华文明史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作用亟待强化,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文物资源管理、价值阐释、民间收藏等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博物馆位于庐江书院(何家祠)旧址内,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内,属传统岭南建筑的砖木结构。由于历史原因,导致部分建筑主体与民宅有相连,而且办公区域和展厅均处于古建筑内,因此文物保护工作显得非常严峻。自2019年开放以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我馆自身情况制定一系列保护古建筑措施,确保在日常营运中对古建筑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现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国办发〔2021〕43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文件精神,细化我馆文物保护方案,完善不可移动文物科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提高展陈质量。博物馆自对外开放以来,合共举办专题展览共计16场次。参加国内各类金融经济展会及馆际资源共享扩大影响力,其中“伟大的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发展史”入选市委宣传部“红色广州伴我行”、“家门口的红色学堂”等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菜单。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联合举办的“省城行街––广州1921”展览,获得第三届(2019-2020年度)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第四届 (2021-2022年度)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最佳创意推介奖。
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在征集金融领域相关藏品的同时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全面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加强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推出更多原创金融性主题展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根据现有金融藏品公开征集陈列专题,推广以需定供的菜单式展览服务。
加强教育功能。开馆以来共开展金融线上、线下教育活动220场,持续三年举办大型金融文化赛事––岭南金融文化大使选拔大赛,擦亮广州金融名片。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策略,先后走进学校、社区开展25次“博物馆进校园”、“金育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积极送课、送展涵养公众金融素养。加强博物馆走进校园,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定期组织大、中、小学生志愿者到博物馆参与服务活动,例如导览、文化宣传等。通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岭南金融文化等博物馆展品和主题,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将岭南金融文化等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相结合,融合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按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结合实际需要广泛深入开展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加强对中华文明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和传承弘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人民文化生活新风尚。制定博物馆教育服务标准,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为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共建教育项目库。积极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促使我馆成为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
优化宣传推广。通过广东主流电视媒体、新闻报纸、网络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多元化宣传矩阵,大力弘扬岭南金融文化和红色金融文化。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股市广播、广州金融业协会、投资快报共同主办“大爱有声·声音致敬70年”暨《岭南金融故事》系列短音频,合计30期。联合广州金融发展服务中心、FM95.3股市广播、南财投教基地特别策划制作了“辉煌的足迹––党史中的金融记忆”系列短音频,合计20期。积极参与区政府、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的广府文化推广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博物馆“小而美”特质出圈。
加快推进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标注、解构和重构藏品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切实融入内容生产、创意设计,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消费中的作用。推动博物馆文化扶贫,增加展览、教育活动频次。深化博物馆与社区合作,推动博物馆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根据实际情况延迟闭馆时间,服务十五分钟城市生活圈。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强化观众调查,推广分众传播,优化参观全过程服务。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博物馆人才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博物馆实际情况,优化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同时加强博物馆管理、专业、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博物馆各领域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培育跨领域、跨学科创新团队。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拓宽人才汇集机制,支持博物馆设立流动岗,吸引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加大博物馆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博行业相关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强化人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
加强监督管理。加强日常巡查力度,加强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按要求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相关制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文物安全责任,完善联合工作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安全预警和防控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文物安全风险,防控文物安全案件和事故发生,筑牢文物安全底线。牢记“事后的反应再迅疾,也比不上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信息化和智慧博物馆建设。目前,博物馆已实施文旅绿码预约系统、I志愿服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基础性信息化建设工作。研发并推出了藏品数字化文创,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博物馆。落实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建设智慧博物馆,等信息数字化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云展览、促进供需在“云端”、“指尖”对接。
增加社会公众参与度。发展壮大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社会动员机制。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全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主线,以强化文物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全面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全面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着力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党领导文物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发挥党在文物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方面面。为实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依法参与国家文化治理,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做到文物保护利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构建“观众友好型”博物馆,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强的文化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文物领域各项改革,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力量建设,合理保障人员待遇,破解制约文物作用更好发挥的瓶颈问题,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举措,让文物活起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理论与舆论、文化与文明、内宣与外宣、网上与网下,统筹国内与国际、事业与产业、国有与民营、阵地与市场,促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文化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坚持服务大众,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
坚持开放共享融合。优化治理结构,强化部门协同,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路径,多措并举推动博物馆资源共享,让文物“活”起来。加强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合作,推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提质增效。实施“博物馆+”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坚持依法保护利用。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健全文物保护利用法律制度、执法机制,落实各主体责任,严守文物安全红线,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维护文物周边环境安全,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法治意识。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树牢文物保护要依靠科技的发展理念,改善文物科技创新生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推进急需技术攻关和应用,加强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合作,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提质增效。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护和利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加强文物保护、安全防范、研究、展示、传播力量,加快构建文物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促进系统集成。
(三)工作目标
不断完善和发展博物馆的藏品、教育、展览、研究四大职能,有序地推进博物馆工作,同时,把岭南金融博物馆发展成为展示金融历史、弘扬金融文化、传播金融知识的重要机构,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文化交流平台、金融系统党建学习中心及产教融合基地。为擦亮广州文化品牌、提升广州金融全球知名度、推动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岭南金融博物馆
2023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