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020-83028506
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庐江书院旧址)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详情

侨批——华侨历史文化的“敦煌文书”

发表时间:2024-08-30

来源:岭南金融博物馆

侨批占据广州岭南金融博物馆近一半的藏品数量,也是一座亟待深挖的历史宝库。认识侨批:感受“海邦剩馥”独特魅力。侨批兴盛于晚清至民国,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为现代金融业所取代,历时一个多世纪。粗略统计,留存下来的侨批约20万件,它们真实记录了中国海外移民艰辛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又不忘根脉、身处异乡仍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

从内在特质看,侨批是诠释中华海洋文明的“绝佳脚注”,被饶宗颐先生誉为“媲美徽学”的“海邦剩馥”。早在唐宋时期,闽粤先民便开始远涉重洋谋生。到近代,由于国内连年战乱和海外生存机会增多,出洋谋生的华人华侨数量迅速增加–“断柴火,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巾去过番”。

从民间特征看,侨批是承载近代移民情感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往往隐藏在底层文化深处。侨批不同于官修史志,它发轫、流转、服务于民间,是真正的原生态文献。侨批寄送路远、艰难,送批需回批作为凭证,内容往往朴实无华、直入主题。侨批因“民间”而真实、因“互动”而柔情、因“简洁”而直抵人心。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公认的人类文明遗产。

从内容广度看,侨批是了解国情世情民情的“百科全书”。侨批跨越山海,辗转归乡。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成为后人了解近世中国沿海民风习俗、生活变迁乃至国内国际局势的重要窗口。

从材料信度看,侨批记录了侨民的创业历程,被饶宗颐先生称作“侨史敦煌”。因承载亲情,侨批往往被视为家传信物珍藏,具有完整的史料价值。时间上,侨批涵盖了晚清至20世纪70年代,脉络清晰,少有断裂;空间上,寄发地主要集中于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收批地则主要为广东、福建、海南。
纸短情长:“侨”见批信中的厚谊。文化是民族之魂。侨批是承载华侨华人与故乡民众共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情感密码,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散发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翻阅侨批,处处可见海外游子的深情。“裁章握管愁难开,雁阵鸳翼各东西”,“谁怜海外飘零客,未卜何时解愁眉”,这是独处异乡、思念桑梓的孤寂;“迢递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这是事业未成、无颜归乡的愧疚;“家中费用如充裕,切命海山入校读书,勿误”,这是对孩童读书上学的叮咛……

侨批中更有家国情怀。辛亥革命时期,侨胞通过侨批等渠道捐资筹款,孙中山盛赞“慷慨助饷,多为华侨”;抗战时期,一批印着“勿忘国耻”“还我河山”等字样或盖着“誓雪国仇”“同胞快醒”戳记的侨批,是侨胞爱国救国心情的自然流露,其中潮籍旅泰青年苏君谦等三人捐资国币200元支援“抗大”,周恩来、叶剑英等回批“殊堪钦敬”,盼他们“鼓励彼方青年前来学习抗日知识”……(待续)

责任编辑:岭南金融博物馆